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思佳)西柏坡村,革命摇篮,圣洁闪光。位太行山麓,苍松翠柏;滹沱河畔,绿柳青杨。三面环峰,一边靠水,稻麦花繁遍野香。精神在,幸名留青史,万古传扬。有幸在今年暑假,红旅星火分队前往西柏坡展开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调研,通过高校与红色基地的合作活动分析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
由于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根据当地政府防控要求,分队成员在确保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最终在8月19日启程。盛夏的西柏坡,天气晴好,绿树成荫。在层层云海的庇护下,骄阳收敛几分威能。当日的西柏坡虽无往日人山人海的盛况,然寥寥可数的游客,祥和宁静的环境却也别具一番风味。纪念馆广场上的巨型浮雕,上面题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想象着新中国在此生长、壮大,顿时,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多少革命先辈们的热血才铸就了今天这样强大的新中国。
西柏坡是红色的,赤胆忠诚,如一团炽热的火种,一树怒放的红梅,是正义和丹心,照耀汗青。随着悸动的夏之歌,实践队开始此次实践的第一个主要实践任务——进入西柏坡纪念馆参观。沿展馆顺序,行走在其中,仿佛乘上时光机器,沿着时间轴重新回顾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等重要时期与时刻,“参加”了土地革命,同各位领导人一起“参加”会议,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前呼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那一刻入党誓词声声入耳,心潮澎湃无比自豪。在景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西柏坡已建立起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并借助历史遗址和相关具有研究价值的物件开设展览馆、陈列馆。场馆总结多年经验,已探究出一条结合物质实体与文化精神的多方位的红色教育之路。夜幕降临之际,这座简单而又不平凡的建筑在夜色中熠熠生辉。漫步其中,就是漫步在枪林弹雨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捷报频传。漫步其中,我看到了一条根。沿根而上,溯根而下,中国树,永远高于异邦的目光。
西柏坡是白色的,纯净透明,如月光一般清亮,冰雪一般晶莹,是一面镜子悬挂在历史的苍穹。第二天分队一行人又来到中共中央旧址继续开展调研。一间间土黄色的茅屋,完全按照当时的布局一比一修建,走在其中,感觉自己好像是穿越到了三四十年代。一排排长椅,一张张木桌,屋内摆设,都再现了当时开会的情形。在这里,我们重温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光辉历程,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学习了“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对于西柏坡精神,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学习西柏坡精神,一是学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二是学习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三是学习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四是学习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是铜色的,坚硬刚强,如泰山压不弯的,挺拔脊梁,支撑着民族利益,是磐石般坚固神圣。漫步在西柏坡周边,我们小队还碰上了一位热心的奶奶。她热情的为我们介绍西柏坡的发展历史,为我们讲述她亲身所见所闻。她还邀请我们到她的家中做客。踏入房门,迎面便是光荣之家的牌匾径入眼帘。奶奶告诉我们,她的丈夫曾经是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为国守土多年。在客厅内,我们见到了这位令人生敬的爷爷。他为我们展示了当年的旧照片。照片中的他手持钢枪,英姿飒爽,正在某处执行岗哨任务。双眼炯炯,明察秋毫。他一定也希望当今年轻人能够多来西柏坡这样的地方学习参观,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为国争光。
两天一夜的线下实践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对于课题的研究,分队并没有止步于此。在返回生源地后,我们又继续扩大宣传面,积极呼吁身边的家人朋友们填写分队的调研问卷。不仅如此,线上调研小队还进行了多次同红色教育基地相关领导以及其他相似主题社会实践队伍的云会议,共同讨论了红色研学发展前景,以及优化办法,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新模式。借此,小队梳理、整合手中信息,最终形成本次实践的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调研成果通过ppt进行展示,征集大家对红色研学发展的不同看法,帮助我们进一步充实观点和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因此红色研学在中国人民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关键时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红色研学项目尚处起步阶段,还有众多问题亟需解决,且当今公民对红色文化学习的需求日益攀升。习主席也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表示要加强对党史教育的创新发展,红色研学项目发展前景未来可期。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是中华儿女涌动的血脉,我们希望从参与者、其他游客等多种视角出发,寻找合理开展红色研学的方式,用实际行动为高校红色研学模式理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用更为嘹亮的歌声,让先辈的精神旗帜在新时代昂扬不灭。血荐轩辕承前志,星火燎原展旌旗。